桂枝汤原方,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原方,桂枝汤方歌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桂枝汤原方,桂枝汤方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桂枝汤方的仲景原文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家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第19条:若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满,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处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多物

仲景书有关桂枝汤方证的条文共22条,其重点讲述桂枝汤适应证,概括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发汗或下之后,而表未解者;

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

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

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桂枝汤的禁忌证:

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

湿热内盛者;

毒热内盛者。(《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少阴病,发热恶寒无汗者。

扩展资料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涨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

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桂枝汤方

柴胡桂枝汤的配方是什么

柴胡桂枝汤原方出自于《伤寒论》,它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一个结合。根据《外台秘要》查找显示柴胡桂枝汤的配方是桂枝(4.5g)、黄芩(4.5g)、人参(4.5g)、甘草(3g)、半夏(4.5g)、芍药(4.5g)、大枣(6枚)、生姜(4.5g)、柴胡(12g);用水煮去渣,汤服。通过观察方剂的组成来看不难看出他的一些别名:如柴胡加桂汤、桂枝柴胡各半汤······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将其变成了歌诀的形式。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做仔肩。而在《伤寒论》的原文是: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上九味,以水七升,去滓。温服一升。

这里的支节烦疼翻译成白话指的是四肢的关节部位疼痛导致的心烦不得安宁。心下支结的话是患者的一个主观感受觉得心下有东西在此结聚。

因为柴胡桂枝汤他是一个组合方,是将伤寒太阳和少阳合病而设立的方药,学过中医或者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会知道太阳病一般要解肌解表,而少阳主要是和解少阳,而本方二者都兼顾到位各有其功效。该方的症状有:发热伴有恶风寒、四肢关节疼、有微微的呕吐、心下满等所以可以知道主治肩周炎、感冒后遗症、肾炎水肿······

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在《伤寒论》中运用十分广泛,用汤来命名的查找相关资料也只能找到柴胡证和桂枝证,可见对这两个的极其重视。所以通过使用这两个方剂合用,给后代提供合方的先例和基础,也可以大大的扩大应用的范围,真正的做到了一加一要大于二的功效。

桂枝汤的准确配方是什么

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三片、大枣六枚(掰开)。

其实,其中的药物只有三味,分别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姜和大枣,自己去市场买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桂枝汤配方非常简单,但服用方法非常讲究。水煎好以后,首先是,“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就是说喝完了药,还要加喝一碗热粥下去,这是要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以使外邪迅速出去又不致于复发,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服这碗粥,确实疗效要差很多。

然后,要“温覆令一时许,”就是披上衣服,让身体温暖起来,这也是避风助汗之意,此时注意千万不要外出,如果让冷风吹到了,那就前功尽弃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被风一吹就起红疹?喝桂枝汤就好了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