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慈祥的母亲歌曲
概念插画
唱给人民的信
演唱 / 易白
作词 / 易白 于静波
作曲 / 易白
出品 / 五星文艺创作室
唱给人民的信
隔绝的光阴
陋室冷清
又经思念和别离
孤月渡黎明
陵园丰碑影
壮志血染了五星
人民的声音
引起争鸣
时刻敲打我的心
谣言乱如病
蔓延了冬季
深夜编发了微信
人民啊人民
我也当过兵
松叶轻,雪中挺
风雨中常青
人民啊人民
为公天下心
为人民,干革命
苦中有豪情
我把这封信
唱给你们听
寂静的光阴
我陪你前行
我位卑言轻
希望有人听
我们来谈心
我为您弹琴
母亲的叮咛
从未消停
时常温暖我的心
孩子的眼睛
不见我身影
夜里哭得很伤心
曾经的誓言
忽远忽近
总是回荡我耳边
突袭的疫情
惊扰了民心
小小公仆很忧心
人民啊人民
请您别灰心
我也是一个民
更是您的兵
人民啊人民
我们要坚定
您的心,我的心
心心心相印
黎明啊黎明
倾听我的心
我就像一颗星
也期待天明
人民啊人民
我们要坚信
您的星,我的星
星星星相映
人民啊人民
人民啊人民
牵动我的心
图为:深圳诗人易白在录制音乐诗《唱给人民的信》
音乐诗《唱给人民的信》先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退役军人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人民视频、人民日报海外网、央视频、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中央级主流媒体和各大音乐平台播出。
歌曲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网友们呼吁将他的诗歌编入教科书
组诗《亡魂之歌》发布三日阅读量破47万
易白组诗,今日头条发布后阅读量爬升至“47万+”。
读者们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易白组诗《亡魂之歌》最新阅读数据
这样的英雄诗歌应该最先上孩子们的教材!——选摘 读者“沂蒙萌兔”评论。
这是一首打动人心的诗,作者对英雄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英雄的情怀,英雄的无畏,令人震撼和感动,向英雄致敬!——选摘 读者“老兔华子”评论。
眼泪模糊了双眼,一字一字地看完,痛心愿英雄们天堂安好!也许已经再次来到了人间健康快乐地成长之地。——选摘 读者“似水骄阳戴”评论。
被诗歌深深地深深地感动!诗坛需要这样的作品!向英烈鞠躬致敬!向诗人鞠躬致敬!——选摘 读者“云兮136”评论。
非常震撼的一首诗!泪目。——选摘 读者“有趣的叶子hw”评论。
道孚“12.5”火灾牺牲英烈
组诗《亡魂之歌》是诗人易白祭奠烈士而创作的一首长诗,诗歌的原名为《补遗》,收录在诗人著文集《偶然记录》中。
诗歌的原名为《补遗》
这种全景式立体抒写,在读者心中塑造了烈士们血肉丰满、胸怀博大、灵魂崇高的群体形象,弥补了新闻宣传无法直抒胸意的缺憾,达成了诗歌抒情、言志、记史的功能和使命,使之迅速跃升到了史诗的艺术高度。也许,这正是首届杨牧诗歌奖的评委们青睐这组诗,并将其列入获奖篇目的一个重要理由。
——摘自 首届巴金报告文学奖获得者、简约主义诗歌倡导者罗未然在题为《与英雄和读者一起疼痛——评易白获奖组诗〈亡魂之歌〉》的学术文章中评论
亡魂之歌(组诗)
亡魂之歌(组诗)
这组诗发布4天,最新阅读数据显示“47万+”。在没什么人读诗的年代,单篇诗歌作品阅读量“47万+”,是印刷、售出47万本实体诗集也无法比拟的传播效果。
但是这种现象的本质,已经不是讨论阅读量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我们应该记住这些为了我们的幸福安康,付出惨重代价的英烈。
亡魂之歌(组诗)
——试述道孚“12.5”火灾牺牲英烈遗言
诗 / 易白
火烧着我
我使劲张嘴
却张不开紧闭的唇齿
如果可以 我会用嘶哑的喉咙
再一次撕心裂肺地叫喊:
我没死!
火烧着我
我用尽全力
却动不了僵硬的躯体
如果可以 我想用尽全力呼吸
可我已经没有任何知觉
这是哪?
火烧着我
我看到自己
躺在殡仪馆的火炉里
我听见了身体里的每一块骨头
被烧焦并吱吱作响,断裂……
老天啊!
火烧着我
我真死了吗?
可我的意识为何活着
我看见自己沸腾的血液在蒸发
我看见先烈们在向我招手
我不走!
火烧着我
我将化为灰烬
可火却没有烧掉记忆
没有烧掉我眷恋着尘世的感情
没有烧掉我的灵魂和精神
我没“死”
12年前新闻媒体报道“道孚大火”历史资料图片
您能听见我说话吗?
请不要再对着我的照片流泪
请不要再对着冰冷饭菜发呆
爸爸:彻夜难眠的爸爸
别难过,好吗?
已有人帮我洗去了这身灰尘
爸爸:您能听见我说话吗?
我有很多话忘了说
我多么希望
这只是一次深沉的昏睡
然而,我再也不能动弹
妈妈:饱含泪水的妈妈
不要哭,好吗?
酥油灯已经点亮了前行道路
妈妈:您能听见我说话吗?
我有很多话还没说
我多么希望
这只是一场未醒的噩梦
然而,我已经化为灰烬
老婆:悲痛欲绝的老婆
坚强点!好吗?
失去爸爸的孩子更需要妈妈
老婆:您能听见我说话吗?
我有很多话想要说
我多么希望
这不是阴阳相隔的感情
然而,我变得好轻,好轻!
孩子 : 哭喊爸爸的孩子
快长大!好吗?
要听爷爷、奶奶、妈妈的话
孩子 :您能听见我说话吗?
我有很多话跟你说
我多么希望
能陪伴你健康快乐成长
天啊!摸不到你的肩膀
您能听见我说话吗?
家人:日夜思念我的家人啊!
家人:我难以割舍的家人啊!
您能听见我说话吗?
请不要再对着我的物品伤心
请不要再对着我的名字动情
您 能听见我说话吗?
12年前新闻媒体报道“道孚大火”历史资料图片
我想,您知道的
我决不能让烈火肆虐蔓延
它会吞噬更多无辜的生灵
那一刻,没时间多想
您知道——我是祖国的勇士
我想,您知道的
当我跨过火海脱身的时候
我听到群众在火海中呼救
那一秒,他们需要我
您知道——我是人民的子弟
12年前新闻媒体报道“道孚大火”历史资料图片
首长,关心着我的首长啊!
如果可以,给我一口气
我想背着烧伤的群众
穿过浓烟,冲啊!
越过火海,冲啊!
兄弟,朝夕相处的兄弟啊!
如果可以,我想活过来
回到我们队伍和您们
一起工作、生活
一起训练、战斗……
同志,刚到部队的同志啊!
如果可以,我想教会你
如何上战场摸爬滚打
教你站岗、执勤
教你巡逻、战斗……
人民,含泪送别的人民啊!
如果可以,我想敬个礼
隔着灵车我隐约听见
有人喊我:烈士
有人喊我:英雄
祖国,伟大慈祥的母亲啊!
请您看看,我并没有死
还有很多穿军装的我
在我战斗过的地方
永远忠诚的守护您
12年前新闻媒体报道“道孚大火”历史资料图片
如果可以
请留下一把我的骨灰
留在驻地 守护着雪山
守护着我曾战斗过的地方
如果可以
请抓起一把我的骨灰
带回故乡 埋进土地里
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如果可以
请抓起一把我的骨灰
撒进江河 水流淌而去
我想好好游览驻地的风光
如果可以
请再抓一把我的骨灰
撒向半空 让风带着我
我想看看祖国到底有多大
12年前新闻媒体报道“道孚大火”历史资料图片
我穿着跟你一样的军装
尝试写跟你一样的言语
你是我,借我几笔补遗
我是你,试写未言之意
烈士啊!话难尽,志已酬
请安息……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九日九时三十分记
12年前新闻媒体报道“道孚大火”历史资料图片
一场原本规模不算特别大的火灾,怎么会在瞬间变成一场浩劫,22个生命,究竟是怎么消失的?这是无数人的疑问,也是亲历者长久的一个噩梦……记者试图从他们并不完整的叙述中,一点点还原这令人悲伤和痛心的场景……
“以我们的身手,要跨越火线其实轻而易举。”昨晚,记者在四川省甘孜军分区独立营采访时了解到,在前日的救火过程中,18名先期赶到的部队官兵15人牺牲、3人受伤。独立营副政治教导员泽旺含泪向成都晚报记者讲述了战友牺牲的悲壮一幕……
2010年12月08日深夜易白含泪写下长诗《亡魂之歌》祭奠烈士。通篇由6首诗组合而成,共24节。通篇诗歌被成政网、四川省军区政工网、全军政工网通篇转发。同年12月《战旗报》、《西南民兵》杂志再次刊发, 2013年02月22日诗人易白将作品命名为《亡魂之歌》收录文集《偶然记录》,作品后来被新浪读书频道文库收录。
12年前新闻媒体报道“道孚大火”历史资料图片
文/ 罗未然
增弘斩获“首届杨牧诗歌奖·青少年诗人奖”,可谓名至实归,但我还是有些意外——毕竟在以破坏语言纯度、制造阅读障碍、虚构玄幻意象而迎合报刊编辑的诗歌潮流下,增弘的诗算不上“潮”,更在“主流”外,投之茫茫诗海中,是很难进入方家法眼的,他的组诗能从成千上万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足见其独特之处——这是诗人站在时代坐标上满怀激情创作的一组亡魂歌,正应了第二届华语诗歌奖得主、青年诗人朵渔的获奖感言,“诗人应该回到时代的现场,重新充满激情”。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我情愿认为,这是一种必然,一种理性的回归——诗歌已经远离读者太久了,身边的诗友们总在抱怨,“能读懂古体诗,却读不懂现代诗”。增弘诗歌的获奖,是对所谓主流诗歌创作的反省和矫正,也是对大众化诗歌创作的肯定和张扬,让我们能够从另一个维度来解构诗歌的创作路径和方向。
每次谈到诗,我都想拿汪国真和余秀华说事,并非我要像某些人那样贬低他们,相反,我很认同他们的创作态度,即绝对的真诚、绝对的真情。增弘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无法相提并论,但我要说的是一种诗歌现象,就是他们都拥有很多读者,而以著名自诩或者被人冠以著名的诗人不计其数,却大多只在圈内曲高和寡,圈外则知音寥寥。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是孤傲的,也是孤独的,不知这是诗歌的悲哀还是诗人的不幸。
增弘和他的诗与之截然不同,他融入了群众,融入了生活,把一颗真诚的心交给了读者,其诗在语言上没有任何阅读障碍,小学生也能理解,清新自然得如同一潭见底的湖水。我始终认为,他和汪、余一样,都是用心在写作,没有半点装腔作势,那些打动人心的诗句绝不是刻意码出来的,而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真情实感的强烈迸发,就像一眼甘泉在汩汩流淌,所以能直抵读者心扉。
增弘是我在报社工作时结识的诗友,我们情趣相投,常常谈文论诗。7年前,一场草原火灾夺走了22个鲜活的生命,其中15名官兵壮烈牺牲。
那时,我作为++++战旗报社记者被派往现场采访,增弘则守在报社做着信件收发工作,没想到他会以诗歌的形式投入这场备受社会关注的舆论战。在巨大的悲痛和情感冲击面前,任何技巧都显得拙劣和多余,不难看出,增弘创作这组诗时,几乎没用到什么“特技”,如果非要说技巧,那就是他不怕犯忌,让自己“死”了一回,以“我”这个烈士的身份和视角,拉近了与读者的情感距离。相信很多人都不愿这么做,增弘却大胆选择了这个角度,因为他在滇南部队服役时曾多次参与扑火救灾,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感同身受,最能理解那些为扑火而壮烈牺牲的战友,而且,他还从网上得知,22名烈士中,有2名是和他同期入伍的广东籍战士,相同的经历、相同的年龄和相同的籍贯。
12年前新闻媒体报道“道孚大火”历史资料图片
一个个情绪“引爆点”,引发了诗人“非写不可”“不得不说”的创作冲动,让诗人和烈士的灵魂在一场特殊的情感遭遇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于是萌生了一个“奇异”想法——代表牺牲的战友“说”出想说却没来得及或无法说出的心里话,与亲人、战友进行一次非常意义的灵魂对话。
这组诗最初的题目叫《补遗》,按增弘的解释,就是想替烈士们补上几句告慰亲人和战友的遗嘱。“火烧着我/我用尽全力/却动不了僵硬的躯体/如果可以,我想用尽全力呼吸/可我已经没有任何知觉/这是哪?//火烧着我/我看到自己/躺在殡仪馆的火炉里/我听见了身体里的每一块骨头/被烧焦并吱吱作响,断裂……老天啊!”读到此处,怎能不教人撕心裂肺,疼痛如绞!诗人言犹未尽,又继续写道:“火烧着我/我将化为灰烬/可火却没有烧掉记忆/没有烧掉我眷恋着尘世的感情/没有烧掉我的灵魂和精神/我没有‘死’!”烈士不朽的灵魂跃然纸上,我们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天国的声音。
普希金说:“诗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真挚。”悲天悯人的情怀是诗歌创作的感情基础,增弘的创作始终处于悲痛状态中,情感真挚而热烈,早已与烈士、亲人交融为一体,甚至模糊了自己的角色。
在另一首诗中,诗人分别以“儿子”“丈夫”“爸爸”身份,与“爸爸”“妈妈”“老婆”“孩子”倾述衷肠,这是逝者对生者的真情告白,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折射出革命烈士“无情未必真豪杰”的人性光辉。组诗中,这样的情感表达一贯到底,且逐渐得到了思想和艺术的升华。诗人饱含真情,与英雄和读者一起疼痛,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写出对军营和战友的不舍,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家乡故土和战斗过的地方的眷恋。这种全景式立体抒写,在读者在心中塑造了烈士们血肉丰满、胸怀博大、灵魂崇高的群体形象,弥补了新闻宣传无法直抒胸意的缺憾,达成了诗歌抒情、言志、记史的功能和使命,使之迅速跃升到了史诗的艺术高度。也许,这正是首届杨牧诗歌奖的评委们青睐这组诗,并将其列入获奖篇目的一个重要理由。
诗人抚慰的永远是人类不安的灵魂和受伤的心灵。创网、办刊、写作,增弘都秉承了为人民、为时代、为读者创作的文学理念,他的这组获奖诗是能点燃我们信念和激情的星火。在那个寒意彻骨的冬天,在那些愁云惨淡的日子里,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丝驱散阴霾、温暖灵魂的亮光,进而以坚强之手翻过悲痛的一页。这,就是我们能感受到的诗歌力量!反观当下喧嚣浮华的诗坛,实在有些令人沮丧,彼此读不懂诗作、故作高深者有之,扯大旗另立山头者有之,复古倒退走老路者有之,更遑论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作,倒是越少越好!互联网上,捍卫诗歌尊严的勇士们口诛笔伐,向伪诗发起一轮轮宣战。浓浓的火药味,让我们不得不回首检视那些分行排列的文字,有几多是真正的诗?有几多是时代、人民和读者需要的好诗?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载,也是心灵的绝美回响,希望每一首诗都能抹平我们的创痛和忧伤,给我们带来阳光和希望,唤起我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增弘和他创建的5星文学网一直在这么做,他一定会这么做!
二〇一七年四月三十日
急就于斗城柳营
注:评论作者系首届巴金报告文学奖获得者,简约主义诗歌倡导者。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为呼吁社会各界“彰显尊崇关爱,弘扬英烈精神”,五星文艺创作室发表了这组曾为英烈写下的厚重史诗。
这组诗歌发布以来,阅读量持续爬升,实属意料之外。
目前,这组诗已经刷屏网络。
12年前的送别
强国不忘英烈,这个时代不应忘记英烈,还有善待这些英烈的家属。
12年前道孚大火牺牲的15名英烈
他们年老的父母,现在过得怎么样?
他们的妻子和子女,现在过得怎么样?妻子找到工作了吗?子女上学和教育问题解决了吗?
这个时代,祭奠英烈,不应只是在清明,更不应该只是“三分钟热度的祭奠”,因为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忘记英烈,这个时代,我们应该记住英烈。
这种全景式立体抒写,在读者心中塑造了烈士们血肉丰满、胸怀博大、灵魂崇高的群体形象,弥补了新闻宣传无法直抒胸臆的缺憾,达成了诗歌抒情、言志、记史的功能和使命,使之迅速跃升到了史诗的艺术高度。
——摘自 首届巴金报告文学奖获得者、简约主义诗歌倡导者罗未然诗评文章《与英雄和读者一起疼痛》
组诗《亡魂之歌》创作背后的故事
读者“用户大胖”对《亡魂之歌》的评论
读着诗,似乎感到烈士在面对我们诉说着自己心中的情,家国之爱,职责神圣,百姓安危。在诉说着自己对生的留恋,对亲人的牵挂,对献身的无悔。一切一切让人痛彻心扉,英雄们,我们无言以对,只有深深的敬意,永远地记住。
读者建议写入教科书
读者“莫道相遇晚”和“秋天小江湖”对《亡魂之歌》的评论
建议尽快收入新的教科书。
写得好,我一大老爷们都看哭了。伤心。向英雄们致敬。
部分读者们的评论
确实感人,致敬!
我不希望我孩子在教材上学金庸的小说!
孩子迷失了方向军人才更敬仰。
心脏揪起揪起疼。
部分读者们的评论
我一看就忍不住泪流满面,火烧着你,可疼的我的心啊!致敬烈士英雄!
爱国主义教育、崇尚英雄,应当编入教科书,从娃娃抓起
致敬英雄们!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
读者评论:这样的英雄诗歌应该最先上孩子们的教材!
读者“沂蒙萌兔”的评论
这样的英雄诗歌应该最先上孩子们的教材!
部分读者评论
这是一首打动人心的诗,作者对英雄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英雄的情怀,英雄的无畏,令人震撼和感动,向英雄致敬!
眼泪模糊了双眼一字一字的看完,痛心愿英雄们天堂安好!也许已经再次来到了人间健康快乐的成长。
读者“云兮”的评论
被诗歌深深地深深地感动!诗坛需要这样的作品!向英烈鞠躬致敬!向诗人鞠躬致敬!
部分读者评论
非常震撼的一首诗!泪目。
是这群“最可爱的人”撑起了中国的脊梁!万里河山,有你心安!致敬英雄,缅怀英烈!
读者“足智多谋明镜ce”的评论
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年代,我们都不要忘记那些牺牲的英雄们!
读者“真诚溪流1h”的评论
一字一句的看完,感动的我热泪盈眶,悲伤、心痛!
“喜马拉雅”听众评论
听着感动到流泪。
12年前的送别场面
评论:这样的英雄诗歌应该最先上孩子们的教材
建军95周年: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获奖史诗背后震撼人心的故事
无论和平或战争,我们都不应忘记那些牺牲的英雄们
还有4个多月,就是12月5日,刚好是12周年
12年前的送别场面
普希金说:“诗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真挚。”悲天悯人的情怀是诗歌创作的感情基础,增弘的创作始终处于悲痛状态中,情感真挚而热烈,早已与烈士、亲人交融为一体,甚至模糊了自己的角色。
早年诗人易白与军事记者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悬崖,前往中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边防哨所收集文学创作素材。
◎ 老马
读完《未死》一诗后,当即被这位深圳诗人“圈粉”。
很久没有读诗,读得这么痛快,心中涌起一股淋漓尽致的畅快感,仿佛该诗写的正是自己和身边诸多文人的心路历程,读后深有同感。
诗人的诸多诗作,都写得极具力度,诗行质朴沉实,是一种沉入社会底层,经历诸多世道沧桑与人生挫折后,一气呵成而又直抒胸臆的真挚情感表达,放眼当代诗歌写作,诗人的诗作是具有代表性的。
诗人的《未死》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孤灯陋室”和“酒肉场合”的场景对比,隐喻文人坚守精神净地的高尚,和世俗酒肉之徒醉生梦死的空虚;既抒情又感叹人世变故;既批判人性丑恶与苟活的卑微之人,又激起了愤慨;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从感叹生活世事到升华主题,将视角从“点”拉到“面”,从空间拉到时间,感叹人生不易,充满对未来的焦虑;随后叙述诗人笔锋一转,从愤慨、无奈、焦虑到释然,情感一路曲折变换,多愁善感而胸怀大志的诗人形象再次清晰,虽然很多理想已经随着青春的远去而难以重拾,但是想想那些牺牲的壮士,他们的初心永不改变,何况还活着的我们?全诗八节,结构简明,感情饱满,句句押韵,字字含情。
老作家章社友和青年作家刘文杰曾分析过该诗,诗人的《未死》堪称杰作,诗中不忘初心,初心未死的坚守与执着,仿如苟活之人深夜凝视夜空中那颗遥远而忽明忽暗的星辰,渺小如星火之光的希望却一直都在远方,画面感很强,一位日夜坚守文学的诗人形象映入读者视线。
该诗通过步步排比与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排比和递进词句的分寸拿捏恰到好处,淋漓尽致表达内心倾诉。诗中连用八组“多少”,致使此诗清晰而鲜明,铿锵而有力,使读者感受到爱憎分明的诗人,在向人们诉述的心里话,更将读者思绪带入到汹涌澎湃的灵魂里。
读罢,让人联想到爱憎分明的鲁迅先生。
诗人的诗,具有思想深沉的真实气质,外在艺术表现形式则随心所欲,而又变化万千,不同时期诗作均呈现出不同品法风貌。
在《众》这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中,诗人运用了拆解文字的做法,将构成文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理解,最后一层层剥开,汇聚提炼成诗人对人世间与生命渺小、平凡的深刻解读。诗歌《众》读起来,像用诗歌在讲故事,又像用诗歌在说文解字,又好像是用诗歌在讲一个哲理。该诗解释了不止一个“众”字,还解释了“从”字和“人”字,最终又回归到“众”字这个主题上。
诗歌妙在何处?诗歌妙在从一个字中,看出哲理,理出思想,想出故事,事关人人,人人为众。既赋予文字另一种释义,又从一个字中延伸出诗歌性、故事性、哲理性、思想性。诗人易白通过这首精短简洁的诗歌,赋予不同读者不同的想象。一个字拆了又拼,拼了又拆,拆了又拼繁琐又精细,字拆含义了得,字拼意非凡。诗人的智慧从拆拆拼拼中写出哲理。
诗歌写作技巧的运用与取舍,诗人总是信手拈来。而这一点,正好印证了诗人早年曾提出的“三新理论”。一既中西诗学上的结构创新,二既古今诗学的理念创新,三既诗歌韵律的随时创新。
针对《宣告》一诗,青年作家梁振杰曾评析,易白对其诗歌理论的创作实践,亦即在现代诗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融合古诗词和流行歌词写作技巧,音律具有歌的灵魂,令字词之义呼而欲出。更突出诗人意气风发的青年气息,诗人大呼逃离现实生活中的庸俗和束缚,但那声大呼并不飘到空中去,而是掷地有声。该诗剑指生活麻木与圆滑,但并非一味叛逆,而是“发愤之所为作”,乃文人对生活的觉悟。
作家梁振杰指出,该诗与北岛的一首诗歌同名,不妨二者相比。
并在评析中举述,北岛的《宣告》写于当时北京青年“遇罗克”因批驳荒谬的“血统论”而被法院以 “反革命罪”处以死刑。北岛先生的宣告是时代的白色宣告,他的字里行间吐露着不屈与坚毅,这方面北岛先生和易白先生一样——向时代与社会的消极风气宣告亮剑。但北岛先生表现的是对时代的失望,而易白先生展现出时代的希望。两首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亦是跨越时空的对答。这首诗语句精炼而有节奏感,一韵到底,既直敞胸怀又直击现实生活,诗歌叙述语言内在表达层面不仅采用比喻、隐喻、暗讽、朦胧、象征等手法,创作取材立足现实生活,创作思想积极向上而富有能量。
诗人易白的诗歌写作技巧丰富多变,诗歌作品的表现形式与风貌不拘一格。在《凡人的沉默》这首微小说短诗中,诗人引用了谐音字的写作技巧,使得诗歌被赋予了一语双关的含义,这首诗不仅文笔简洁,而且富有故事性、哲理性、思想性、技巧性。
在《去特麻的——写给苟延残喘的生活》这首诗中,诗人借用代名词,宛转地为社会底层代言,进而直抒情怀。这种“去特麻”体的诗歌语言,让诗人保持人性血肉的同时,又能让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诗人在代替社会底层直抒情怀的同时,又讲究了诗歌语言的节奏感和押韵。每一节诗行都代言了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写出了社会底层群体的心声。
诗人曾就现代诗歌的写作提出学术主张:“艺术流派不应该通过精神领域来划分,因为无论诗人或是作家,经历不同年龄阶段后,感情、思想、精神、情绪、性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取材选题还是表述方式也会产生变化”。
可见,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将人生经历作为诗歌的创作基底。诗人所提出的“心有天地作我选题,信手拈来化为诗句”读后深有同感。
反观当下,千篇一律的诗歌写作套路、表现形式、创作选题的重复叠加,读来难免让人产生阅读疲劳,缺乏阅读惊喜与思想碰撞。
一些分行并且没有韵脚的表现形式,对诗歌写作的学习研究实在觉得没有参考价值。至于作品内核的思想逻辑与情绪层次,更是让人无力吐槽。
诗人易白的诗作,无论技巧与形式,亦或内核思想,是耐人寻味的,例如《众》《凡人的沉默》等经典诗作的技巧形式呈现,印证了诗人主张的“有形之形化为无形,行文任凭心思情意,以易入意再求韵律,随心所意自成一体”这一具有“人味”提法。
在《文坛药方》一诗中,诗人则为文学创作指明道路,立场鲜明。同时为当代“伪文坛”和“伪文人”进行了确诊。
在文学创作上,诗人与许多社会底层的草根文人一样,亦是熬出了“病”,可谓抱病呻吟。而灵魂浮躁的文坛似乎也病得不轻。前者是为文学创作熬出了病,后者则是另一种严重的弊病,具有警世作用。或许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代诗歌写作,无论创作导向、经验总结、理论牵引、技巧形式、责任担当等问题,都应当引起深刻的反思。
这些问题一探讨必然是复杂的,而诗人却在《屈原同志》一诗中,一针见血指出“诗是精神食粮,填不饱十四亿人的苦难”,这样的行诗仿佛刻进读者心里,令人深刻,令人反思。
但是,作为党的诗人,也许有必要多思考,多研讨怎么用诗歌,发现并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人民群众的难题。
最后引用《屈原同志》诗中一行诗,与诸君共勉“做事如作诗,党的诗人责任重于泰山”。
(文中部分内容参考章社友和刘文杰两位作家诗评观点)
【评论作者】老马,本名马国文,曾用笔名诗坛老怪,现为自媒体撰稿人与诗歌理论研究者。
深圳诗人 易白 (形象插画)
◎ 北笛
“诗和远方”是什么?对于军人而言,他们心中的“诗”应当是祖国山河,而他们心中的“远方”应当是边防的界碑。
读了一些易白的诗歌,很难想象这些歌咏山水风物,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行,出自国际大都市一个青年诗人笔下。
读了一些诗歌评论文章,才得知诗人易白早年远离城市喧嚣,参军后在西南边陲经历心中的“诗和远方”。
诗人所在的部队被誉为“战争之神”
也许,军事演习场上那些震耳欲聋的炮火,让一位边防战士感受到“和平可贵”,也许森林火海中那些熊熊烈火让一个扑火战士感悟到“平凡之福”。
图为 2007年诗人易白和战友奋战两天三夜,扑灭森林大火后瘫坐原地休息
也许,站在祖国边境线的界碑前,夜里独对高原的红土和雪山,望着斑斓多姿的流星雨和弯弯的月亮,军人的铁骨柔肠难免也会为之动容和感叹,亦或思念遥远的故乡,亦或思念心中所爱之人,从而写下这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情感诗行。
易白音乐诗歌《为明天而战斗》(配诗插画)
读易白的诗能感受到,仿佛天地万物,都可信手拈来,任何写作形式都能在他笔下与诗歌交融,这应是祖国山河赋予边防战士特有的“诗歌天赋”。
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诗歌的写作思维和写作技巧,引起一个关于诗歌功能和诗歌作用的思考,诗歌真的只是抽象朦胧、叙述故事、歌咏风物吗?
其实不然,诗歌可以借鉴散文、记史、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各种体裁的写作技巧,可以说任何写作技巧都可以和现代诗歌写作进行融合,就像诗人一样,将一首抒情诗歌当成一篇短小的言论文章来写,而采用的却是现代诗歌的文本结构和音韵特质。
在诗中,易白有他对生命的思考,他在时光中感悟人世间的种种。如歌咏山水风物的微型诗歌《风花云天》,在诗中风、花、云、天均为拟人化处理,变得有思想和情绪,而这些正是身处大自然中,诗人对于青春和时光的感悟。
图为:诗人易白曾经在部队基层战斗班排睡过的下铺
当诗人望着透明的风吹过时,在诗行中捕捉了大地的反应,当花儿盛开时,诗人又在诗行中对比了大山以往的荒芜等等,仿佛天地万物都息息相关,有一种内在相互关联作用,亦如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在别人的主动中形成被动,而我们的主动又形成别人的被动,犹如诗中的风吹草动,这首诗妙在没有写草,直接捕捉大地的动静反应。而最后又回归到青春这个主题上,向生命发问“岁月在想什么?”,其实概括了世间诸多生命之渺小和无奈。
诗人通过歌咏山水风物,对比身处大城市和大自然的区别,隐述人性反应和感知,对事物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而在情诗《如果我们相爱》中,诗人采取平铺直述的手法进行了一次情感告白。而这样真情流露,也许正是诗人在高原走过无人区时,对生死有进一步的深刻感悟,才写出的至真至纯诗行。
“如果我们相爱/不在时间的考验/而是在于/彼此眼神相交的瞬间”(节选),这样的诗行,瞬间让人联想到一个来自都市的少年,又仿佛看见藏羚羊眼中的蓝天和白云。
对于“爱”毫不掩藏,无论是胸怀祖国人民的大爱,还是心中所思所想的小爱,诗人都在诗中大大方方,诚诚恳恳的进行了一次真情告白。
“如果我们相爱/不在年龄的差距/而是在于/彼此穿越世俗的真城”(节选),寥寥数语,瞬间打破了世俗的观念。
爱情究竟是什么?诗人又写道:“如果我们相爱/不在岁月的漫长/而是在于/彼此珍惜曾有的短暂”(节选),读完令人感慨,真爱也许不是相拥或占有,真爱是即便隔着千山万水,经历岁月的冲刷,也无法撼动灵魂的思念。
图为:军人的特殊告白
“如果我们相爱/不在遥远的距离/而是在于/彼此相思相盼的痴心/如果我们相爱/不在相对或占有/而是在于/彼此的心灵时刻相守”(节选)。诗人写的《如果我们相爱》情感真挚的阐述了一个年轻诗人的爱情观,其实这类诗歌类似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写信时顺带写下的诗行,有几分随意洒脱的文人气质。
该诗不同于歌咏风物、写实叙事、记录历史方面的诗歌作品,主要是言情为主,并开门见山,阐述自己的爱情观念,颇有几分言论短文风貌,大概是将言论写作与诗歌写作进行了融合,当属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歌。
诗人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作为论据,支撑对未来美好憧憬的种种预判和假设,使得这些情感告白的诗行不至于空乏无力,每一行诗读来都特别简洁有力。
参军时期的诗人易白
诗人情感细腻,观察入微却又不缺感性与力量。如《在乎,不在乎》一诗也是在思念的情感挣扎中直抒胸臆,更写出了对于生死的淡然。
“我并不在乎死神/让我永远紧闭双眼/但我在乎死神/让我瞬间也看不见你”(节选),可见诗人的内心是感性的,也是浪漫的。
“我并不在乎死神/夺走我的整个世界/但我在乎死神/赐予我的世界没有你/我并不在乎死神/如何折磨我的灵魂/但我在乎是你/正在扮演死神的角色”(节选)诗人最后在思念的挣扎中领悟到,折磨人心的是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情感题材方面的创作,诗人积累了不少库存。
2018年12月22日,在中央广播电视电台香港之声频道的《学讲普通话》节目中——“你似乎已在我眼前/百次千回浮现/眼皮惺忪垂帘/你如斗转星移/在我脑中打转/我再次睁眼/仿佛沉睡了千岁万年”(节选)。青年演员邵福平深情朗诵了易白写的这首情诗《梦里梦外》让人听后十分感动,
这首诗以信手拈来之笔,写出一个人在思念之中,那种天马星空的思绪,在似梦非梦的意境中,淋漓尽致展现对诚挚的思念。
清晨,一只落在诗人迷彩服臂兜上的蜻蜓
《梦里梦外》一诗语句精炼且又思想丰富,创作取材源于生活日常,使得这些感性而具有人味的诗行,不经意间就能触动人心,引起某个思念时刻的共鸣。
该诗在朗诵语感、朗诵节奏和韵音编排方面的写作技术处理,包括情绪尺度的把握与分寸方面的拿捏一气呵成,凸显出诗人平时诗歌语言的熟练驾驭能力,乃是现代诗歌的上乘之作。
节目播出后,邵福平朗诵过的每一首易白诗歌,几乎成了许多香港同胞和报考播音主持专业高考学子的声音教科书,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许多翻版朗诵。
“昨天的昨天,我们互诉心言/明天的明天,我们剩下思念/去年的去年/我们曾经相恋/明年的明年/或许依旧思念”(节选),对于爱情,对于思念,对于遗憾,来自西南边陲的军旅诗人易白,有着深刻的经历和感悟。
易白边防情感题材诗歌选读《披上婚纱的思念》(配诗插画)
《披上婚纱的思念》这首诗立意巧妙,写出了许多人的情感共性。不由联想到,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对于情感的将就和妥协。又有多少人这辈子爱情只是爱情,婚姻只是婚姻,爱情和婚姻两者毫无关系。
"嫁给他以后 你过得还好吗/从前的从前 怎么忽然间/变得那么安静,那么遥远/有些话,一直沉默在心里面"(节选),除了情感到位,该诗在技巧与形式方面,每个小节环环相扣,情绪不断的递进与叠加。并且在句式方面做到了节奏明朗,工整对称,且一韵到底,一语中地反映了青春的成长规律。在不断推进情感的同时,文字的加工处理不仅继承了古诗词的写作严谨,更融合了现代流行歌词的写作特点,全诗“起承转合”的处理做到了逻辑层次分明,既是诗人又是歌手的作者,在诗歌叙述中以歌手的身份叙述,反应了诗人所处时代,大多数婚姻生活的普遍同性特征。
在诗的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昔日纯真情感和流逝青春的怀念,结尾则一语点题,点出了隔着婚纱,隔着岁月,隔着身份,隔着城市等“复杂体”的青春追忆。
该诗技巧娴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且诗歌语言具有辨识度,不妨作为现代诗歌和流行歌曲的写作范本,也许对诗歌写作爱好者有所启发。
边防情感题材诗歌选读《穿上军装的爱情》(配诗插画)
"我们都一样流泪/看着这条分手的讯息/看不到挽留你的意义/听闻你要结婚的消息/假装淡定说要祝福你/战友们帮我回复短信/写出了我心里那一句/下辈子我一定要娶你"(节选),而诗人早期所写的另一首情诗《穿上军装的爱情》在时间线上似乎形成了一种遥相呼应的关系。
这首诗则写出了边防军人无私奉献背后的辛酸与无奈。读完也是令人感慨,人心都是肉长的,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谁又何曾不渴望山无棱与天地合呢?
而现实中的矛盾与抉择,总是赤裸裸摆在年轻人眼前,生活中不止有爱情,不止有车房,更有柴米盐酱醋等残酷事实,生存与幸福是需要人们用一辈子去解决,甚至并非人人都能解决好的命题。
易白边防情感诗歌选读《高原月》(配诗插画)
身处社会中的平凡人,也许无法理解军人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一些年轻人,也许无法忍受异地恋或两地分居,更无法承受岁月的步步紧逼,尤其女性自身“短暂青春”保值期所形成的衰老压力,以及对于未来物质基础和终身幸福的美好期许,对于志在国防,远在边疆的军人而言,很难全部满足。
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将生活细节与社会共性作为切入口,层层剥开青春的纯真美好,爱情的难分难舍,现实残酷的割舍,非常有力度的直击一个钢铁男儿心中最柔软的一面,以及最深刻的创伤。而这一种创伤实则是一种无私奉献,是一种默默无名的情感牺牲,更是一种无形的光荣。
该诗叙事简单明了,语言朴实真诚,逻辑层次分明,尤其最后战友帮忙回复短信的细节刻画处理,既立意巧妙又耐人寻味,侧面体现深厚的战友情谊,军人集体的默契,以及面对“大爱”和“小爱”的矛盾取舍难和痛苦程度,描绘出一个大公无私,而又铁骨柔肠的青年军人形象。从一个手机的短信细节,以小见大的带出了边防军人的崇高形象。从另一个视角诠释了边防军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图为:诗人易白在某特战旅当兵锻炼
据了解,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诗人,参军时期曾参与执行过特殊军事行动,曾多次随战略支援部队协助驻地森林武警扑灭森林大火,曾多次侥幸与死神擦肩而过,每次随大部队外出执行任务前,诗人和战友们都提前写好留给家人的遗书,并将遗书放在自己的后留包以备不测,和平年代保家卫国的军人尚且如此艰辛,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抗击疫情的社会环境呢?
这些来自边防的情感题材诗歌,跟诗人回归都市后,身处都市底层所写的都市题材诗歌,形成了“边防”与“都市”,“战争”与“和平”的鲜明对比。相比边防军人在“红土高原”和“扑火现场”所处的恶劣环境,我们无疑是幸福的,我们应当反思并珍惜当下的生活。
诗人易白与军事记者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悬崖,前往中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边防哨所采风
当军人远离亲人和爱人,为祖国人民的安宁而流血流汗,甚至牺牲前程、幸福和生命时——身处都市的我们,出门就有召之即来的滴滴车,饿了渴了戳下手机屏,就有吃的喝的送上门。当我们在灯红酒绿而又物欲横流的都市中,抱怨生活不易的时候,应当明白我们的生活,没有战火和硝烟。
当战争来临时,我们在伤亡前除了求生,其他一切都等于零,房子或车子之类的身外之物,顷刻间可能都会被炮火掩埋在废墟里,也许身处大都市的我们,很难设想在发生着武装冲突的国家,战火蹂躏着百姓,无辜的民众被屠杀,而他们又路在何方?“诗和远方”是什么?对于他(她)们而言,没有战火硝烟的生活,就是“诗和远方”。
【评论作者】北笛,曾在上海担任人像摄影师与策展人等工作,曾用笔名咖啡与诗、1988记忆等,后在北京经营主题咖啡书店并担任主理人,曾针对70至00后等阅读群体,在读书日策划诗歌朗诵会、读书会等线下活动,曾发表若干诗歌评论,现为网媒签约作家。
祖国啊慈祥的母亲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