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苦音慢板曲谱教唱秦腔“秦腔是我来到这个世界接受的第一支旋律,那是少不更事时在乡村戏台++入生命的,后来竟成为音乐欣赏兴趣里无可替代的主旋律,直到现在依旧难改。”作家陈忠实如是说道。
秦腔,是西北黄土高原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三秦文化的典型代表样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
秦腔音乐分欢音和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后者表现悲愤凄凉。演唱时有慢板、二六板、代板、起板、尖板、滚板等板式变化形式,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三弦、月琴、唢呐等;武场基本使用打击乐器,包括指板、干鼓、暴鼓、战鼓、钩锣、手锣等。
在行当上,传统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演程序。秦腔的生、净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凉、雄迈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细腻、婉转流变、细腻典雅。秦腔演员还极重工架和特技,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趟马、拉架子、担柴、喷火、梢子功、扑跌等富有特点的表演模式。
秦腔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俗称梆子腔。秦腔开创的以七言对偶句反复吟咏的板腔体音乐结构和文本形式,使之更加简洁生动,雅俗共赏,被誉为梆子戏的鼻祖。自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故而名为秦腔。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
诞生于黄土地上,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正如老陕人粗犷又细腻的性格。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让人振奋。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有人戏称:“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秦腔,是老秦人怒吼着的生命,是秦人的肝胆,秦人的魂魄,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在众多的文化中,秦腔算是陕西渭南最为古老的戏曲之一,一直陪伴着这座古城走过千年之久。
器乐合奏秦腔苦音慢板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