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答卷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晚霞钢琴谱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八月初秋,每到日落时分,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美誉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便被火红的晚霞笼罩,蓝天也被渲染成无际粉色。如有一双无形的大手翻阅一页书籍,一夜过后,在厚密的白云下,祥云县各个村落的各族人民开始了劳作的一天。   大理祥云县城日落。 人民网 蔡树菁摄   祥云县地处滇西咽喉要地,坐拥“通一线于滇缅,控八州之咽喉”的特殊区位,西南丝绸之路、灵官古道和博南古道交汇于此。祥云县境内居住着汉、白、彝、傈僳、苗、回6个世居民族,其中包含2个“直过民族”村。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云南籍第一位共产党员王复生等革命烈士便成长在此。   新时代,祥云县秉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发展理念,围绕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要求,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祥云”为目标,立足“四个全面”,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全县各族人民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迈进。   传承红色文化,促民族团结进步   暖阳照在刘厂镇王家庄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这座散发着木头香的老房子,已经矗立了一个多世纪。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人民网 蔡树菁摄   “这里就是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他们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成员,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祥云县“红色传承”教学基地王家庄教学点,工作人员为络绎不绝登门的游客们讲解这里的红色历史。   王复生是云南籍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1927年,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指示王复生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云南,帮助组建国民党云南临时省党部。1936年6月,王复生在东北不幸被日军逮捕。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日军对王复生刑讯达18次之多,使用了各种酷刑,致其胸骨、肘骨、肋骨、腿骨多处被打断,逼他说出党组织和抗日活动情况,王复生视死如归,始终严守党的秘密。1936年8月15日,王复生在齐齐哈尔北门外江坝被杀害,时年40岁。   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是王复生的弟弟。1927年2月,受中共广东区委指派,王德三回云南开展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临委书记、省委书记。王德三非常重视民族工作,在起初夷汉不相容的情况下,他不顾自身安危,经常深入民族村寨,与少数民族同胞蹲在火塘旁,喝着苦茶,彻夜长谈,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生活和利益诉求,向少数民族同胞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促进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王德三针对滇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1930年,中共云南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因被叛徒出卖,11月19日,王德三在昆明西郊被捕,12月31日,在昆明英勇就义,年仅32岁。   王家庄新华书店内摆放的《王德三》连环画供游客免费取阅。 人民网 蔡树菁摄   祥云县依托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创作的大型红色花灯剧《王德三》《省委书记王德三》,将革命先烈身上所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责任与精神在祥云大地传颂。   “王德三、王复生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特别是王德三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践斗争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党民族工作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祥云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刘平感触颇深,这些文艺作品也是一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党课,加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祥云红色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以红色文化托底、铸魂,不断铸牢共生、共融、共进根基。”祥云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李光文透露,近年来,祥云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挖掘、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作为凝神聚气、铸魂育人的重要法宝,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县呈现出精神相依、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家园美,青山绿水间生活更美好   青山对峙,百鸟争鸣。走进祥云县禾甸镇大营社区,蔚蓝的天空倒影在大营河里,仿佛一条蓝色的丝带,把绿色的小山村环绕其中,柳下餐厅欢歌笑语。   大营社区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有汉、白、彝、苗、傈僳五个世居民族共735户3115人。这里山林广阔、风光旖旎、民族文化灿烂,拥有“哑巴节”与土陶制作技艺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刺绣、面具等传统制作技艺,是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艺术采风胜地。   俯瞰大营社区七宣村风景。无人机拍摄   近年来,当地以哑巴节、赶灯会、开山节、开秧节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建立6个传习所、2个农耕文化家庭展室和1个大营庄红色文化传播展示点,打造了土陶研学、土陶体验、打歌、体育竞技比赛、摸泥黑等一批具有浓郁文化背景、游客参与度较强的旅游景点。   “我们全力打造‘土陶一条巷、刺绣一个村、农耕一片田、观光一座山、小吃一口锅、休闲度假一个家’等特色旅游路线,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道路。”大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发先介绍。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祥云县将“民族团结+示范标杆”同打造。祥云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实施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发展民族发展项目,在项目带动过程中,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一村一品”建设,“特色、亮点”民族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标杆。   家园越来越美,在青山绿水间,祥云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   “村子变化可大了,以前生病了,只能靠人背着走出去,现在家家有摩托车,随时都能去逛乡街子。”大营社区七宣村村民罗天明感叹,当地先后整合项目资金200多万元,修建七宣村民小组弹石路1.2公里,道路硬化0.6公里,巷道硬化275米,打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一公里”。   游客参与当地民俗活动。杨丽芳摄   村民“走出去”,游客“走进来”。   七宣村主打彝族特色节日“哑巴节”,把过去只在重要节庆时才跳的“哑巴”,在平日也舞动起来,游客们闻名而来,一赏“哑巴”文化。“我们村趁着旅游的风,把农家乐做起来,全村都入股,刚刚过去的夏季度,每户每月都分到了800元呢!”罗天明得意的说。   祥云县全县目前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2个、民族特色村寨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2个,世居民族特色村寨1个。禾甸镇大营七宣村、米甸镇自羌朗波罗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驿镇云南驿村、东山乡小庄子村被云南省民宗委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家园越来越美,在青山绿水间,祥云县各族人民腰包鼓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产业旺,民族团结共致富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仿佛绿色海洋般的桑树在微风中荡漾开来。在桑树中间,是一条条的蜿蜒小路,它们曲折通向一座座大棚蚕房,那里一片“沙沙”声仿佛奏鸣曲在上演,和谐而富有生机。在一片蚕声中,刘厂镇村民幸福的美好生活开启了。   刘厂镇万亩连片蚕桑基地。杨丽芳摄   “今年上半年我们家养蚕32张,收入能够达到5万元以上。”提起今年养蚕的情况,刘厂镇松梅村村民和春兰开心地说。   和春兰家养蚕已经是很久的事了,但真正通过养蚕让生活富足起来却是近几年的事。“以前规模也不大,也买不上好价格,收入只够温饱。”   分散式、自发式的经营,没有科技的支持,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发展模式……在多民族聚居的刘厂镇,像和春兰一样养蚕的农户还有4500多户,这些因素以往影响着当地村民的养蚕事业发展。   “为了激发各族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我们采取‘党建引领、党员带头,政策推动、科技带动,资金扶持、全面提升’综合措施,派出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蚕桑产业扶持政策,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手把手教会村民种桑养蚕,还开发出了桑葚干、桑叶茶、蚕丝被等多品类商品,不断完善产业链,团结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在‘蚕海桑田’里一步步蹚出一条致富路。”刘厂镇党委书记赵盛海介绍说,   同心铺就奋进路,蚕桑结出富民茧。2019年,刘厂镇松梅村被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2021年,刘厂镇青坡社区被认定为全省“一村一品”蚕桑专业村;2022年春季刘厂镇养蚕10815张,产茧 465吨,产值达2302万元。各族群众以蚕桑为纽带,在紧密的经济合作中不断强化交往交流交融,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厂镇因地制宜,依托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路上“一路小跑”。培育了大小加工企业246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规上企业6家,9家企业取得进出口资格。刘厂镇生产的“龙云大有”牌西红柿、香葱和“七彩泰兴”牌大白菜连续数年获评云南“十大名菜”;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野生食用菌集散加工基地,野生食用菌加工量占全省的45%,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洲等17个国家和地区。   大波那社区村民杨国林正在为西瓜装车。杨丽芳摄   “3天后,这些西瓜就能出现在北京的瓜果市场。”两辆红色的大卡车稳稳当当地停在祥云县大波那社区的田间道路上,正在装车的工人杨国林,一边擦着汗水,一边笑着说:“没想到浙江老板来祥云种的西瓜还能进北京,这一根瓜藤‘伸’得可真‘长’啊!”   祥云县日照长,温度适宜,土地肥沃,大部分地区都比较适合发展西瓜产业。但是,由于缺乏西瓜种植技术和经验,以前一直没有人敢于尝试。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大波那社区引进在浙江种植西瓜20多年的阮于学夫妇,他们带着丰富的经验,让西瓜产业在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订单。”村民阮于学成天在地里忙活,夫妻俩种着80亩的瓜地,今年预计产量40万公斤,预计收入能有120万元。   祥云县“通一线于滇缅,控八州之咽喉”的特殊区位,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推动了技术人员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西瓜产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这一新兴产业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各族群众务工收入的增加。   正在搬运西瓜的杨国林深有体会:“瓜地离我家很近,按小时算工钱,来去很自由,有事回家办事,没有事就做一整天。10元钱一个小时,只要有力气,一天能挣100多元钱呢!”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杨国林黢黑的脸盘。   祥云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优势,让一根小小的瓜藤结出高品质的瓜果,让瓜果走出祥云、走进北京,让各族人民共享甜蜜果实,共唱民族团结进步之歌。据了解,祥云县目前共发展西瓜产业3080亩,每年增加土地租金360多万元、增加各族群众务工收入770万元。   “让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进步助力乡村振兴,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祥云县以红色文化作引领,通过民族团结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用一幅幅美好乡村生活画卷,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答卷。(蔡树菁、杨丽芳、庞俊、冯雪娥)   热土晚霞曲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