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座机为何进了史馆?它参与了永远闪光的历史『腾飞史物会说话』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烟尘里的烟火华晨宇mp3   ▲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任务时,发射场值班室电话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有这样一个老式座机电话,它参与了一段中国航天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   这是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任务时,发射场火箭测试厂房值班室的座机电话,主要用于执行任务过程中沟通传递信息。当一阵阵电话铃声拨开时间的迷雾,让我们跟随这穿越时空的电波,一同经历“亚洲一号”发射时的一波三折。   “卫星已降落机场,转场一切顺利……”1990年2月,伴随着值班室的电话铃声响起,一架波音747飞机降落在西昌。飞机里装着的,是一颗名为“亚洲一号”的卫星,这将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发射的首颗外国卫星,也将成为我国发射的首颗外国卫星。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个严苛的要求,像一座座困难的大山,横亘在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面前。   同样在该中心历史展览馆,还有一个手持式尘埃粒子计数器仪器盒,向人们述说着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往事。   ▲ 手持式尘埃粒子计数器仪器盒   “什么?我们的卫星测试厂房清洁度不符合外方指标要求,必须进行整改!”当值班室电话铃声再次响起,西昌航天人忙碌了起来。   原来,当时外方要求卫星测试厂房的清洁度指标必须达到十万级,这意味着1立方英尺的空气中,大于0.5微米的尘埃不能超过10万粒。但中国的火箭和卫星发射都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土生土长起来,没有人知道10万级洁净度是什么概念,又要怎样达到。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西昌航天人穿着净化服,手里拿着绸布,用酒精对地面进行擦洗。精心精细的工作,让我们一次就达到了1万级的要求,比规定的10万级还要高出了一个数量级。”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原副主任王泽民回忆,当时的这一举措,令外方赞叹不已,也让中方在实施过程中学习到了外方在卫星发射系统的成熟经验和标准化理念。   ▲ 参试人员对卫星测试场房进行擦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在这时,意外再次不期而至。   “我们邀请了几百名外宾来西昌参观发射,行程安排在4月7日,火箭也得定于4月7日发射!”电话的那头带来了这样一个消息。   然而,早在卫星运抵西昌发射场时,中心气象部门就根据几十年的历史资料以及新获取的信息,将发射日优先预选在4月5日。时任发射任务副指挥长的胡世祥,为了表示中方对于气象的把握,还与外方专家立下了“烤鸭”的赌约。   但当时外方却将发射时间定为4月7日,对于中国气象专家的预测,他们不以为然。   ▲ 参试人员对火箭二级发动机进行测试   时间一天天过去,离发射时间也越来越近。经过了晴空万里的4月5日,终于迎来了发射日4月7日。阴云密布的天气,让每个人心里都变得沉重起来。   就在发射程序进行到最后80分钟时,闪电、惊雷不期而至。   雷雨一直没有停止的迹象,前2个发射窗口在众人焦灼的等待中,缓缓流逝。此时气象部门却在紧张地计算,最后一个窗口期,雷雨是否会停?   “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传来:根据中心气象专家判断,21时将会出现转机。   果然,21时的云空,真的来了!   发控台上的信号灯一闪,卫星正常,可以点火发射!这时离点火发射还有最后20秒,亿万双眼睛都在这一时刻,随着倒计时,紧紧盯着火箭。   当现场指挥员抓起话筒,运足底气,正要下达点火口令时,突然,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火箭上方的某个部位上正往外冒着缕缕白烟,现场的人们一下子被惊呆了。   ▲ 西昌观测站设备参加亚洲一号发射测控任务   翻开历史资料,值班室这部电话的通话记录中,留下了这样一段对话。   “白烟还冒呢?”   “对!”   “怎么办?”   ……   白烟之所以让航天工作者万分紧张,是因为它极像是火箭发生了液氢燃料的泄露,而如果真是液氢出现了渗漏,此时点火,就等于引爆一枚巨型炸弹。   在短暂的20秒里,胡世祥飞快地进行判断:第三级火箭燃料增压正常,液氢燃料箱泄漏可能性不大,而且眼前箭体上往外喷发的白烟也正逐渐减弱……   他果断下达命令:“走,点火!”   ▲ “亚洲一号”卫星升空   伴随着一阵撼天动地般的巨响,1990年4月7日21时29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托举“亚洲一号”卫星一飞冲天,21时50分,星箭分离,卫星准确入轨。   ▲ 时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心主任曲从治宣布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一波三折之后的惊喜,让现场沸腾了!人们热泪盈眶,互相拥抱,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成功。卫星入轨后,外方根据他们雷达的跟踪结果,发现这次发射创造了休斯公司出售的所有32颗卫星入轨精度的最高纪录。   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3个打开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正式成为中国航天对外开放的标志“窗口”。   也是在这一天,中国航天走向了世界,打开了国际合作的“大门”。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在任务中承担着传递信息重要作用的这部座机,被保存了下来,跟这次胜利的故事一起,一直传到了今天。   来源 | 我们的太空   作者 | 黄国畅、胡煦劼、吕娜   烟花里的尘埃华晨宇手机铃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