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利益 or 艺术创新,古典音乐家玩儿跨界是为了什么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音乐人教程开心不开心,都来OPEN开开腔吧   微信号 |OPENTOWN   顾名思义,古典跨界(Classical Crossover)的音乐风格的表现方式在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衔接与融合。从马友友、莎拉·布莱曼到安德烈·波切利,许多功底深厚的古典音乐家选择了跨界。   究竟是高冷古典乐山高路远,商业成功亟需捷径;还是打破门第之间才能探到音乐的自由与精髓?本期OPEN开腔|音药不能停和你一起听听古典音乐专家怎么说。   >>>>   先说说各位老师眼中,什么叫跨界音乐   Trams 明聪:我的理解比较浅显,就是不同风格的融合。如果从技术层面理解跨界,比如说在硬核摇滚歌曲里面用重失真弹奏一段爵士solo。(曾经在Boston Berklee那边的酒吧碰到过,爵士的学府也按奈不住年轻的摇滚心。)跨界的前提是人们一听就能分辨出这个“融合”里原本分属的两个大相径庭的风格或形式。所以作为艺术家的观点大概就是音乐家所做的跨界其实就是自身积累自然流露而创作的内在过程,并没有太多外物驱使。   赵岳Panto:我的理解也就是融合。作曲技法配器和声等方面各种借鉴吧,比较靠谱的融入到作品表达中。是否合适就比较主观了。其实民美不也可以算跨界么。音乐流派很多时候就是人文地理的产物。   王斐南 FayKueen:我们在座的部分人在青少年时期可能听着摇滚长大。后来进入正统音乐学院学习古典音乐知识,但因为自身的多元性不甘于只作纯粹的“学院派”。所以就产生了做跨界的冲动,其实就是对自己,或是解药。   说起跨界,很多只局限于音乐风格的跨界。现在大家一提起跨界就想到民美、电子民乐之类的,但是跨界音乐不但是不同风格,广义上还可以是音乐和其他领域的融合、跨界。   如果要做到最纯粹的跨界,不是各种风格的写作手法拿来揉到一起就算跨界了。而应该是长年累月吸收了很多东西,再把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地表达到自己的作品里。以前我受邀做过一个音乐与微生物的跨界项目,听起来很玄乎,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挑战。去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观察生物实验室、科学家们的生活和研究,然后把我所观察经历的一切写成一部作品。美国有一种摇滚叫数学摇滚,就是变换拍子跟现代音乐技法。与我们的华阴老腔有很多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我经常在想,如果把他们融合起来做跨界会很有意思。   其实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国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很多音乐家在做民乐与爵士或其他西洋乐的跨界。比如美国的吴蛮、郭雅志老师等等。   张帅:跨界音乐从广义来说其实就代表了不同风格的融合。狭义来说其实就是指古典跨界,比如莎拉布莱特曼这种。实际现在很多听众提到跨界就会把跨界音乐理解为把古典音乐用流行的方式来呈现或者把流行音乐用古典的方式呈现。其实这是一种最基础和表象的跨界音乐,我非常想澄清这个概念。像莎拉布莱特曼、安德烈波切利这类跨界,有着广泛的受众,在商业上非常成功。其实他们是把古典音乐用流行的方式来呈现。我感兴趣的跨界不仅限于此,跨界在音乐中其实无处不在。   广义上来说不同音乐风格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跨界”,也是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德彪西对东方音乐元素的使用,直接促成他脱颖而出。   張精冶:坦白说对我个人来讲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跨界”,只要跟小提琴有关的所有事情我都是感兴趣并积极参与的,当然,在技术准备和打基础的漫长阶段里需要非常系统的训练和学习,但只要技术到达一定的水准,涉猎任何领域都是小提琴的职能之一,无所谓领域的,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   我曾演奏过斐南和张帅的作品,对我来说我需要尽量准确的理解他们的意图并加入我自己的感受进行演奏,事实上他们的现代音乐跟之前我所受到的所谓学院派小提琴教育也是不同的,但我需要尽最大努力帮他们实现音乐想法,在这一点上如果我坚持所谓界限,显然是对音乐本身不利的。   王敖:音乐跨界有时候是文化融合,比如70 年代的融合音乐就融化了很多印度文化,John McLaughlin 特别突出,我去看他在纽约的音乐会,一半以上观众是印度人,他们集体鼓掌。   >>>> 像德彪西在他初次做出融合尝试获得成功之后,这个成功是否又会驱使他做更多的跨界创作行为?如果莎拉布莱曼发行了第一张crossover专辑,只卖了10张光盘。她是否会继续做下去?   王斐南 FayKueen:德彪西这个例子举得很好!这样我想到,其实五声音阶也不再只属于东方了。狭义上认为写个五声调子就是中国音乐,其实那早就属于世界了。真正要用中国文化跨界的话,需要挖掘更深邃的东西,比如古典哲学。商业诉求其实就是对于关注度和影响力的诉求,这当然是艺术家希望得到的。但受众群其实是可选择的,如果去追求绝对的大众,莎拉布莱曼也不能算大众,她如果没上奥运会的话,中国百姓可能也没几个知道她吧。   所以这里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才算大众、小众、商业以及非商业。这个尺度其实很大,也很难界定。我觉得任何所谓小众音乐其实都可以挖掘和培养出一定量的观众和听众,而我们更希望去吸引真正值得培养的听众群,而不是去迎合所谓的普世审美方法。做艺术首先需要发自内心、表达自己的心声。否则做出来的东西不自然,虽然可能会红极一时,但不能成为经典。   其实小众成为小众,是因为喜欢这类音乐的人不会去推广和宣传的性格造成的。其实在大众里也存在着很多小众。只是没有形成一个圈子、没有被联系起来。因为这些人都喜欢独处。   张帅:每个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音乐被更多人听到,这也算是一种追求成功吧。跨界作为一种创新的手段,一方面有刻意的成分,另一方也是不由自主。如果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是为了追求商业上的成功,那么他可能会不断的去寻求自己的定位,在可以接受的尺度下做出创新和妥协。但也有的艺术家只为自己创作,只为心中的艺术创作,不考虑受众。   >>>>各位不要局限于音乐,来说说自己的跨界经历和体会吧。   Trams 明聪:哈哈,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跨界。我本身不是专业的音乐人,但我也看到了音乐里面有太多的领域从来未得到款待。   王斐南 FayKueen :Trams也是个跨界的例子,爱因斯坦也是个跨界的例子:小提琴+科学家。Boulez也是个例子:数学家转作曲家。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跨界的例子。到了21世纪,也就是后现代时期,我们都不自觉地跨界了。这也是资源共享时代自然而然产生的。   张帅:今天的嘉宾都在不同程度的跨界中,诗人王敖除了忙着推广他的诗歌公共教育,每天还在弹吉他写歌。赔钱大师Panto美国金融专业毕业回国后非要搞一个音乐教育机构去推广室内乐合作。斐南开过一场跨界作品音乐会,当时非常轰动,8月16日还要在黄昏黎明俱乐部再来一场歌曲的。Trams 明聪去做“音乐人攻略”很感染我,跨界进入音乐行业做了一个面向制作人、作曲、编曲、演奏、录音混音等专业人群的音乐人网站。   赵岳PanTo:比如Victor Borge这种音乐家,把古典音乐现场玩成段子的,也算跨界吧。   >>>>移植和跨界什么关系?   张帅:回到音乐来说,不谈古典流行跨界,单纯从音乐创作出发,其实作曲家每时每刻都在跨界。演奏家中我们学院王弢老师做了自己的跨界专辑-《一天》,我宣传一下,他的专辑不仅是移植,而是全新的创作。移植也算是一种跨界,但是最基础的一种。   王斐南 FayKueen :移植和跨界这个概念也可以探讨一下,很多人认为单纯的移植就能称为跨界了。创作者也有两种性格,一种喜欢取材于经典之作,移植或改编或引用;一种则忌讳这样的做法。我属于后者。但这两种我认为没有好坏之分。   张帅:音乐风格无好坏之分,只有难易程度之分。而且也不是技法难就是难,还有一种难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的难。   >>>>艺术家跨界是不是都奔着全新的创造去?那么如果达到某种境界,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classical crossover里听不出古典,也听不出流行,名字也改掉。那这个跨界算不算成功?   张帅:Trams 明聪总能问出最好的问题,正印证了这是个“提问比回答重要的时代”。我喜欢他说的这种“奔着全新的创造”的跨界,算不算成功要看如何定义成功了。这点我和王斐南比较一致,任何音乐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人多人少取决于大众的审美,大众小众就是这样在人数上被区分开了。理论上讲,音乐审美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作品复杂程度的掌控能力。作品越复杂思想越深刻,那受众就越小,所以要看作曲家的个人选择了。而且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民间自由生长的创作,越是在音乐的海洋中攀爬和探索,你距离大众的审美就越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作曲家需要copy自己的原因,因为他要停留,停留在一个适中的位置上。   所以我对所有坚持自己创作的创作者都心存敬意。从创作开始那一刻开始,其实他就知道他的音乐风格受众后多少,一个作曲家用一生坚持去创作小众音乐,我觉得他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的。   诗人王敖说他要通过“敖学院”垫高诗歌基础,我也希望可以通过讨论澄清概念,垫高音乐基础。因为只有当我们的音乐课不仅仅停留在“小朋友你看这段音乐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么表面和浅显的教育的时候,人们真正能从音乐的本质出发去理解构成音乐的各个元素的时候,人们才会真正的理解音乐和各种风格,尊重知识,对大众和小众下有一个很好的认知,可能那时候也就会理解Panto所说的“我不喜欢这种音乐”——”这句话是一个option,不是一个fact“。   古典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作为一个整体,和外界的沟通和广义流行音乐比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其推广手段也很初级,要让更多人了解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就要深入到听众中去,去和听众积极的对话,就像古典跨界音乐那样,都是有益的尝试!这也是我来开腔做这个讨论的目的!   感谢各位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OPEN开腔的音药不能停栏目   为自己心中的艺术发声   我们不仅需要更多像“音乐人攻略”这样的网站去传播更多专业的知识和认知   也需要每一个古典音乐人在任何时刻去澄清概念并积极地推广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   作曲家更要以任何形式积极地去诠释自己的作品   这个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   因为互联网   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是一个节点   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就像叔本华曾说   “最好是继承一笔遗产,然后去做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事情。”   本场主持人:   张帅(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代表作《三首前奏曲》 个人公众号:作曲张帅)   嘉宾   王斐南 FayKueen(旅美作曲家,跨界音乐人,舞台表演者 个人公众号:王斐南)   赵岳PanTo(音乐教育实验人,独立音乐人,自由撰稿人,赔钱大师)   Trams明聪(音乐人攻略CEO)   张精治(小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王敖(美国威斯利安大学教授、诗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OPEN开腔客户端~!   关注微信公众号见下载二维码即可!   生活已如此困难,何不痛快开腔?   开心不开心,都来OPEN开开腔吧   微信号 |OPENTOWN   音乐人攻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