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派玉堂春的曲谱由于我从小就爱好京剧,特别是1987年被推举为邢台市振兴京剧联谊会的秘书长,便有了看戏的方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凡是被邀来邢台人民剧场演出的驰名院团,几乎每场戏我都能出席观看,这固然是剧场业务经理张高生先生对我的厚爱、提供的方便,但也更是我痴迷京剧、服务京剧的人格所决定的。常言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有机会看戏就有机会接触剧团,有机会接触剧团,也就有机会认识演员甚或名家。据我的记忆,从1980年到2000年二十年的时间里,我接触、认识的京剧名演员、名家、艺术家就有如下这些人:
1、沈玉才:1979年5月,中国京剧院老一辈琴师沈玉才先生在当时与我们常在一起玩唱的郭世声引荐下,答应我们上北京去见他。郭领着人民剧场痴迷京胡的张树军和我,共三人到了沈先生的家,当时远远听见屋里有京胡的声音,后来才知道是“国京”小生演员夏永泉在那里吊嗓。我们跟着沈先生在他家附近的饭店吃了饭,然后又来到菜市口的一家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沈先生、郭世声在前边坐着,我、张树军,还有沧州海兴县的拉琴的李之海三人在后排站着。这次北京之行,完成了张树军拜师沈玉才的大事,我也是平生第一次跟京剧名家认识并近距离接触和合影。
2、李宗义:票友下海的“高派”名家。1980年4月,他率北京京剧院三团来邢台,在人民剧场演出,住在当时的邢台地区北招待处,该剧场工作人员、我的“胡琴”张树军约我到演员驻地去拜访该团琴师杨洪钧、其夫人老旦演员王树芳,经他夫妇引荐,又先后见到了老辈琴师迟天标以及李宗义先生。李宗义先生待人十分亲切,热情攀谈,毫无架子。随见的有车辆厂的京胡爱好者王家琛带着照相机,就与我们分别拍照,当我提出跟李宗义先生合影时,李先生招呼来迟天标,说:“咱仨人一起来吧!”面对京剧名家,我自然要往边儿上站,谁知李宗义先生硬把我拥到中间:“来,我们俩夹着您照吧,这样好看。”于是我在邢台的第一张跟京剧名家的合影就这样诞生了。
3、谭元寿、马长礼:谭元寿是四大须生谭富英之子,马长礼是四大须生马连良的义子。1980年9月,北京京剧院一团来人民剧场演出,30日上午,还是经郭世声撮合,在当时马路街路南的邢台最好的饭店——国营饭庄,他、张树军和我参加,与谭元寿、马长礼、谭世秀(鼓师)、燕守平(京胡)、尚长贵(月琴)共五人在一起进餐,席间我认真聆听了这两位在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扮演郭建光、刁德一的名家谈京剧轶事,也得知了尚长贵是尚小云的侄辈,也算我们邢台人。
餐后一起到附近的向阳照相馆合影,我是学唱老生的,提出跟谭马二位景仰已久的京剧名家合影,没料到他二人会很痛快地答应了。当时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谭元寿是四大须生谭富英之子,而马长礼又是四大须生马连良的义子,能跟怹们坐在一起,而且还合了影,是何等惬意和自豪的一件事啊!这在当时传统京剧刚解放不久、人们接触京剧演员还不甚普遍的情况下,我无疑是幸运子啊!
4、沈长春:系沈玉才先生之子,北京京剧院二团“杨派”老生,1981年3月他随团来邢台人民剧场演出《沙桥饯别》等戏,25日,我请他来到路家园我的家里,同时将张树军、吴冬娥夫妇也邀来,我夫人包了饺子,置办了酒菜款待他们,言谈间,我发现沈长春非常朴实,原来他当过电工,当过兵,有普通人的心怀。饭后我们一起回人民剧场,在马路街的向阳照相馆照了合影。直到2006年,相隔25年后我到北京给他送登在《牛城晚报》我写的悼念沈玉才先生逝世的文章,再次在北京见到了他,他已经退出舞台,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了,当时他待我还很热情,为我找旅馆、带我到票房活动,还提出为沈先生修传的设想,我认为他的想法很好,还答应如有充分素材我可以参与其中。
这次进京会沈,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见到他的女儿沈媛,因为她来邢台在张树军家时曾与我会过面,而且还为我当场操琴唱《洪洋洞》。但是一连几天沈长春并无此安排,我也不好意思提出,就此作罢。我想,沈媛已经成为当今走红程派名角迟小秋的专职琴师了,抽不出空来,或者根本无意会见我这冀南小城的老头儿,人家不见自有不见的理由,咱要识趣一些,就此罢了。
5、袁世海:中国京剧院著名的花脸表演艺术家。1985年5月,中国京剧院一团再次来邢,在人民剧场演出。我以《邢台晨报》记者的身份跟同是记者的许慧国到袁先生驻地——北招待处215房间采访袁世海。许慧国小我13岁,对京剧又不是很精通,就以我为主。同时采访袁先生的还有《邢台日报》的一些记者,大家向袁先生提问了一些有关他的从艺经历、演出心得及对京剧的看法等方面的问题,袁先生不愧为花脸大师,面对记者,侃侃而谈,说出的平常话语也是中气十足,很有几分架子花念白的风格。采访即将结束时,足智多谋的许慧国忽然叫随身“小年轻”摆开了文房四宝,请袁先生当场题词,袁先生先是一愣,但很快便适应过来,问我们写什么,许慧国说:“你就向邢台的读者随便说几句吧!”我的话脱口而出:“您就写一个‘向牛城人民问好’吧!”袁先生黄钟大吕地:“好,好,好!”说罢,他就抓起毛笔,饱蘸墨汁,一挥而就。“向牛城人民问好”七个大字跃然纸上,最后的落款“袁世海”是行草,“海”字的末笔,拖拖飘飘,很有京剧拖腔的魅力……
当晚,我和许慧国来到他在新华南路的家属楼,连夜构思起草,由我执笔写成一篇《艺不惊人死不休》的专访,连同袁先生的墨宝第二天就见了报,而我却将袁世海先生那幅宣纸亲笔题词珍藏起来,如今已成了绝品。
6、朱文虎:众所周知,此人是“文革”期间八大样板戏之一的《海港》中退休工人马洪亮的扮演者。1985年6月7日,他带领上海轻音乐歌舞团来邢台,在邢钢俱乐部演出音乐舞蹈节目,他不但同年轻漂亮的现代舞演员陈必女演一个对唱节目《不老的爸爸》,而且自然还要清唱《海港》京剧里马洪亮的“自从退休离上海”那段【西皮原板】,琴师是罗怀哲。
第二天,我跟张树军还有向阳照相馆的我的同学吴金堂在邢钢俱乐部后台见到了朱文虎,他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也具有京剧名角儿对票友的坦诚与和蔼态度,他向我谈了他的家世、艺事,还叫来罗怀哲、陈必女一同跟我们合了影,我很感动,第二天专门到西大街西头的新华书店买来《京剧剧目初探》(陶君起著),于同日晚上再赴邢钢俱乐部,在他演出后赠送于他,他也很感动,给我亲笔留下他在上海的通信地址,欢迎我、到上海找他玩。
7、李崇善:四大须生谭富英的关门弟子,“文革”后期革命现代京剧《磐石湾》一号人物陆长海的扮演者。1987年9月,北京京剧院三团来邢演出,我竟能邀请他答应到我家做客。先是,9月27日,邢台振兴京剧联谊会与该院主要演员在人民剧场后三楼会议室搞了一场联欢会,因为我唱老生,跟李崇善先生坐在了一起,他唱了一段《奇冤报》的【西皮快流水】,唱完就提议让我唱,于是我来了一段《打渔杀家》的“昨夜晚”,从而拉近了二人间的距离。
第二天,我到人民剧场见李崇善,他一点架子也没有,与我侃侃而谈,我忽然冒出一个念头:中午请他吃饭,并脱口而出,谁知李崇善先生竟然一口答应了,他叫上了大他几岁的丑角演员冯万奎,步行着跟着我一路来到路家园我的家,张树军帮着我从国营饭庄买了几个菜,他的爱人吴冬娥帮着我妻包饺子,我则与李冯二位京剧名家聊天,他二人还打开我的书橱,拿出一本《警语名句词典》津津有味地翻看着。李崇善先生口无遮拦,谈到了他对友谊的看法,我不失时机地打开“美多”录音机,将他的话录了下来,成为珍贵的资料。我也将这次会晤写成了一篇随笔,题目是《李崇善来到我的家》,发表在《邢台晨报》上。
补充一个细节,23日晚场北京京剧院三团在人民剧场贴演全部《红鬃烈马》,李崇善的薛平贵,赵安敏的王宝钏,赵慧英的代战公主。我看了这场戏,坐在挨着走道的第12排吧,因连日忙碌,偶尔打了盹儿,不料竟被台上的“薛平贵”瞅见,散戏谢幕后,我到后台看望李崇善,你猜他说什么,他说:“我演得够腻歪的,你都睡了。怎么样,我的眼神不错吧?”我惊奇他的眼力,感念他对我的关注,同时也佩服他身在舞台、雄视全场的艺术功力。
还有一件事,2001年我还在同聚德饭店做顾问,协同刘国安经理到北京考察餐饮市场,曾领他到北京京剧院见李崇善,那时他是支部书记,对我们热情接待,还在剧院内合影留念。后来他给我来电话,说他门婿给了他一台燃气烤箱,正好是邢台出产的,但是上面缺少个旋钮,求我给他找一下。我知道这是化工电机厂生产的,便托原该厂搞宣传的杨庆敏找到了,并且亲自到火车站站台趁他赴邯郸演出在邢台站临时下车一下,当面交给了李崇善先生,他也随手赠给我一套《李崇善崇德善艺》的DVD光盘一套,我将富裕的一盘李少春《野猪林》VCD光盘顺便也赠给了他。后来,他又来电说,还差两个旋钮,我就托原为该厂厂长的亲家高海泉设法找到一个,并且将我家那台同样的烤箱上的旋钮卸下一个,成全了李崇善先生,还让澳门豆捞的老板、喜爱京剧的小崔经理捎到北京,辗转给了他,为此李崇善先生很是感动,因为这样的燃气烤箱已多年不生产了,而且化工电机厂又是率先停产破产的企业,若不是“内部”有人,是很难找到类似像旋钮这样的零件的。可见我对李崇善先生之诚之爱。
8、安云武:四大须生马连良先生最小的学生。1988年2月,正值丁卯年春节,邢台电视台筹拍春节联欢会,由广电局副局长赵晨亮主抓,他便提出搞一出京剧。之前已通过张高生、霍长林联系好北京京剧院,接来了“马派”须生安云武、“李派”老旦赵葆秀、“裘派”花脸王文祉,并且带来三名小演员:唱老旦的翟墨、唱花脸的王光寻和唱老生的陈刚,腊月十八由邢台电视台在东关的标准件厂新建的大礼堂录制节目。这场活动,我认识了安云武,他是马连良先生教过的年龄最小的学生,亲授他《白蟒台》。此人开朗痛快,有经济脑袋瓜儿,比如他知我是唱老生的,一见我就提出叫我帮他“再”筹集几百元钱,给小演员们发奖金,后来霍长林答应了。他跟我交谈甚为投机,将他当年跟马连良先生学习、马先生指导他练功等经历跟我谈得十分透彻,还给了我他的专题报纸复印件,留下通讯地址、单独跟我合影等。
分别以后,在2006年我跟王鸿钧、杨成杰到辽宁锦州参加票友节,又与他不期而遇,时隔18年,想不到他一眼就认出我来,在我宴请他时,席前给我们讲了好多京剧名角儿的逸闻趣事,同时在一起活动中,我们又目睹了发生在他身上很多幽默风趣的事儿,如:他对一位“等着”要他喝完矿泉水的瓶子的老妇说:“您忙去吧,等我喝完了打个‘的’把瓶子给您送去!”
9、孙岳:孙岳是中国京剧院的著名余派老生。1987年盛夏,邢台振兴京剧联谊会成立了,特邀北京京剧院、中国京剧院联合组成的“艺术中心”来人民剧场演出。首场演出了《四郎探母》,孙岳的四郎延辉,男旦温如华的铁镜公主。我作为联谊会的秘书长在没有他的戏的一个晚上,在后台采访了孙岳,他没有架子,很平易近人,给我讲了好多关于老生演唱方面的知识,如余派的“云遮月”、“提溜音”等,使我很受启发,同时也觉得他和蔼可亲。于是我斗胆提出请他为我说一段戏,就是《四郎探母》中“见娘”一场的“西皮二六”,不料他慨然应允,一句句地示范着唱,人民剧场张高生经理的女儿张景梅拿了便携式录音机,帮我将孙岳示范演唱的这段戏录了下来,使我学有师“范”,至今我还保留着这段录音,它是名家与票友友谊的见证。
还有一事,孙岳先生得知我之热爱京剧是得于父亲的熏陶,他问:“敢问尊翁名讳?”我答:“仙玉卿。”他问:“哪个卿?”我答:“道白时‘卿家’那个卿。”不料他吃了一惊:“呀,家父与尊翁的名字都是同一个卿字啊!”原来孙岳的父亲叫孙钧卿,我有印象,印象来自于幼时在西安上学时知道了陕西省京剧院的老生名家叫孙钧卿,正是孙岳的父亲。孙岳说:“孙钧卿、仙玉卿,卿卿我我,咱俩命中有缘啊!”后来他赠给我两张他在《杨门女将》里扮演宋王的剧照,并嘱咐我把另一张转赠给我父亲。孙岳在照片背后题道:“切磋余派艺术,孙岳敬赠”一个“敬”字,看出了他的谦逊胸怀高尚品操。
2004年5月25日,孙岳先生与世长辞了,我闻此噩耗,悲不自胜,连夜写了一篇悼念文章,题目叫《盛花时节送君归》,刊登在当年6月4日的《牛城晚报》副刊“牛尾河”专版上。
10、祝元昆: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我与河北省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祝元昆先生的交往。祝元昆是邢台市南和县东南张村人,大我四岁,属虎,乃是京剧“富连成”科班“喜”字辈陆喜才的弟子,也是有着“京剧活神仙”称誉的李少春先生的弟子。我认识他是在1992年,邢台市举行“首届十佳京剧票友大赛”,我参赛的段子是《野猪林》的“大雪飘”,祝元昆先生是五大评委之一,他给我打了高分,并且在我下来之后挤出短暂的时间给我辅导,给我示范唱段中的“夹白”,给我讲如何念出林冲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使我受益很大,顿时觉得像这样著名的演员不仅没有一点儿架子,而且还诲人不倦,就对他敬慕有加了。
后来他又给我写了亲笔信,详细倾诉了他如何向李少春学戏,介绍了他的学艺经历,并没拿我当外人,而且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此我与祝元昆先生就“连”在了一起。此后十数年来,凡是他来邢台,必有我的追见,他也必向我传授演唱乃至与票友交往的常识。2009年在霸州参加票友节、2010年在北京参加“京剧万里行”表彰大会、还于当年到石家庄拜访尔后他和夫人师洁莅邢回访,直到2012年他来邢台担当“十大名票评选”的主任评委,都与我有过亲密接触,我们已成了实质上的亦师亦友关系,是我爱好京剧晚年的一大收获吧,故特笔于此。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去年(2021年)6月8日祝元昆先生在与病魔顽强斗争数载春秋后,竟告不治遽归道山,闻此噩耗我难以抑制,悲从中来,在“今日头条”发文悼念。《中国京剧》杂志亦在当年10月号刊登了我的怀念文章《视艺术为至尊》,以文致念,以载传世。
举出以上十名京剧名家权作我一生爱好京剧引以为荣的“资本”可也。其实,据我忆及的,还有不少当代著名的京剧演员都与我接触过,或者接受过我的采访,或者答应过与我交谈,或者跟我有合影之缘,为了节省篇幅不再一一详述,仅简略提一下吧:四大名旦尚小云先生的三子尚长荣,在1978年时还在西安市的“陕西省京剧院”,那年我重回西安,带着郭世声的便信,来找尚长荣,他很是热情地会见了我,还赠与我一份他的一段“工业学大庆”自编唱段曲谱,而这段唱当时流行全国,电台里常常播放,可惜当时处在“文革”刚刚结束,是一种“大气微微暖气吹”的气象,未能“敞开”谈唱传统京剧,否则我会从他那里受益更多的;
四大名旦荀慧生的弟子孙毓敏,上世纪八十年代两次来邢台演出,与我这位“秘书长”颇为投机,在人民剧场她的住所约见她,都是随随便便的说这说那,她赠我一张剧照,是《豆汁记》里金玉奴的扮相,背面写着“赠给仙凤岐及夫人”,透露着她的灵慧和世故,回京后,她还特地为我寄来一纸她的书法作品,上书“腾飞”二字,还有专门的题款;
四大名旦梅兰芳的弟子李炳淑,后“样板戏”《龙江颂》一号人物江水英的扮演者,随上海京剧院来邢台演出,在当时的“南招”接受了我的采访,侃侃而谈,毫无拘束与保留,原来她也是从小喜欢看“小戏考”而喜欢上京剧的,与我不谋而合,而且还高兴地与我合了影。还叫上了她的琴师朱文龙、包茉莉等,我则叫上了张树军、薛耀荣等琴友;
康万生,天津著名的“裘派”花脸,一是在太原举办的票友节上,邢台票友做东,得与他同桌共餐,得知他唱功极厚,在一次圣诞节欢会,一连唱了48段不觉累;后来,也是前些年,他,还有名琴费玉明、名票杨永树等,随着北京的邢台老乡杨春林来邢台参加为杨父祝寿的堂会,再次跟我们畅谈畅饮开怀而唱得意而照,很是平易近人;
至于后起之秀们,我则采访过梅派再传、柏乡人李胜素,那时她还在邯郸市京剧团,还是一位刚出道不久的大奖获得者,来邢台演出一个现代新编戏,在人民剧场后院楼上跟我介绍了她的从艺经历;
管波,荀派新秀,在邢台开元北路上的澳门豆捞饭店经理崔军发的引荐下,接受了我的采访,还同我合影,我写了《三识管波》一文,发表在《牛城晚报》上;
赵秀君,张派新秀,在山西太原参加的一次票友节上,凑巧跟她同桌吃饭,与她作了一些叙谈,还合了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所记且披露于此,并非炫耀自己,实在是这些京剧名家,有的堪称为艺术家,他们不以“全国驰名”、“国外仰视”做资本,而是牢记“观众就是衣食父母”的梨园新训,每到一地,就与戏迷们热情攀谈、++交往,从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尊崇,这也是对国粹京剧的另一种传承和弘扬,他们的高尚艺德,将永远为人民群众所尊仰。
京剧玉堂春初见面银子张派曲谱